在民間流傳著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們對于生活經驗的總結。雖然說,因為時代的變遷,很多俗語已經和環境不符合,但是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句經典的俗語:「 門前4物是富人,家有4聲貴人出」。
這句俗語從字面上就能夠理解,如果家門口有這4樣物件的話,代表著家庭比較富裕。如果家里傳出這4種聲音的話,就比較容易出貴人。那麼,4物和4聲分別是指什麼呢?,下面就跟著韓胖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你家有沒有?
門前4物是富人
通過家門口擺放的4種物件,大致可以判斷出家里富不富裕。
1、照壁
在影視作品里面,經常可以看到照壁的存在,一般只有大戶人家才會擁有。在古代,照壁是身份的象征,非富即貴。人們可以通過照壁的區別,判斷出官員的品級。什麼樣的身份,設置什麼樣的照壁,都有明確的規定。
照壁基本上都是采用名貴的石材,然后在上面雕刻精美的圖案、文字。造價非常昂貴,根本不是普通家庭負擔得起。然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的確是高端大氣上檔次,非常彰顯身份地位。
照壁除了彰顯身份、好看之外,也是有不少實際用途的。比如,它可以保護隱私,即便是開著大門,從外面也無法看到院子里面的情況。
還有一個作用就御寒,在寒冷的冬天,可以阻擋寒風直接吹進院子里面,有效起到保溫的效果。
2、拴馬樁
在古代,交通條件比較有限,出門基本上都是騎馬或者坐馬車。對于普通人來說,騎馬、坐馬車都是不現實的事情,出行都靠「11路」。往來的親朋好友,基本上也都是如此。
而富貴人家就不同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來往的人幾乎也都是非富即貴,因此,都是騎馬、坐馬。為了方便拴馬,都會在家門口設置一些拴馬樁,相當于現在的停車位。
拴馬樁雖然稱之為「樁」,但是它絕不是普通的木樁,而是采用黑青石或者灰青石當做材料。在上面雕刻花草、飛禽、走獸等圖案,精雕細琢,簡直就像藝術品一樣。
但凡家門口有拴馬樁,幾乎都是達官顯貴或者富商巨賈。因為經常出門,或者有人來往,需要用到馬匹,才會在家門口設置一些拴馬樁。
3、石獅子
石獅子象征著權力和威嚴,因為是工藝復雜的雕塑品,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在古時候,幾乎每個豪門大院都會在門口擺放一對石獅子。因此,門口有石獅子的家庭,不是達官顯貴就是富商。
門口擺放一對石獅子,看著特別威嚴、大氣,讓大門提高了不少檔次感。并且,石獅子具有辟邪鎮宅的效果,讓家里更有安全感。
打造一對石獅子可不便宜,而且要有相對應的大門與之匹配。如果是普通家庭,先不說有沒有錢打造石獅子。光是石獅子往門口兩邊擺放,大門估計都被堵住了。
4、石鼓
在古時候,有些富裕的家庭喜歡在門口擺放一對石鼓。因為石鼓也帶有‘驅邪避災’的寓意,在古代也屬于身份的象征。
地位比較高的家庭,通常會在石鼓上面雕刻獅子圖案。而地位比較普通的人,則是會選擇動物作為雕刻圖案。
除了能夠彰顯身份、驅邪避災之外,經過雕刻之后的石鼓,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能夠起到點綴環境的效果。
家有4聲貴人出
如果家里經常傳出這4種聲音的話,代表著家里容易出貴人。
1、耕牛叫聲
在農耕時代,耕牛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平時的農耕生產,耕牛是主要的勞動力。耕牛勤勞肯干,吃苦耐勞。能夠擁有耕牛的家庭,普遍都屬于比較勤快的那種。和耕牛一樣,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這樣日子才能越過越舒心,經濟條件越來越好。
不管在什麼時代,吃苦耐勞、勤勞肯干都是最優秀的品質。如果家里有耕牛一樣品質的孩子,想要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容易出貴人。
2、燕子叫聲
燕子是吉祥的象征,在農村,很多人都喜歡燕子來家里筑巢。因為,燕子既聰明又敏感,在筑巢之前會對環境進行考察。只會選擇比較和睦、善良的家庭筑巢,如果房主有驅趕或者不和善的意思,就會另外尋找地方筑巢。
燕子喜歡在安靜、溫馨的環境中撫育后代,如果所在的家庭經常吵架的話,燕子也是待不住的。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夠營造出更好的生活環境,也更加容易出貴人。
所以說,家里有燕子的叫聲,就證明了家里有燕子筑巢。有燕子筑巢的家庭,一般都是非常和睦、有愛的家庭。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出貴人的機率也會更大。
3、喜鵲叫聲
對于喜鵲很多人都不陌生,俗話說:「早報喜晚報財,正晌報客來」。喜鵲的叫聲很多人都喜歡,因為喜鵲叫就代表著好運來,能夠給生活帶來美好。
因為喜鵲本來就會帶來美好的寓意,再加上它本身就象征著堅毅、穩定的良好品質。很多人都覺得,家里有喜鵲的叫聲,就是家里出貴人的象征。
4、朗朗讀書聲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讀書都是改變命運的好途徑。讀書可以讓人明白道理,掌握知識,吸收智慧。
如果家里經常能夠聽到朗朗讀書聲的話,就說明了家里的孩子正在認真、刻苦地學習。有這種拼搏的勁頭,再加上掌握足夠的知識,將來很有可能成為棟梁之材。
總結
「 門前4物是富人,家有4聲貴人出」,這句俗語充分體現出老祖宗的生活經驗、眼力、智慧。通過門前的景物可以判斷出家境,后半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通過努力,才能更有機會「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