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棺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它是用來裝遺體的,所以很多人都覺得看到棺材不吉利。碰到棺材的時候,就會默默念一句「見棺發財」,以此克制住心中的恐懼。
裝殮了遺體的棺材叫做「靈柩」,而還沒有用的才叫做「棺材」。其實,棺材就是一個箱子,也被稱為壽枋、老屋子等等。其實棺材就和傢俱一樣,只是收納的「物品」比較特殊,所以才會引起人們的恐懼。因此,并不能片面地認為,棺材是不吉利的東西。
在古代,老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后,都希望子女會送一副棺材。比如在60大壽的時候,送一副棺材,這種棺材稱之為「壽棺」。它具有祝愿老人添福添壽的寓意,也是給老人一個保證,保證百年之后有「休息」的地方。
棺材由 「蓋、底、墻、回」這四個部件組成,蓋是指棺材的頂蓋,底是指棺材的底板,墻是指兩邊的長板,回是指前后的兩片短板。簡單的講,就是上下左右四片長板,搭配前后兩片短板組合而成。
棺材的顏色一般都黑色或者紅色,一般情況下都是用黑色的棺材。而紅色的棺材主要用于「喜喪」,如果達到80歲就算是「喜喪」,可以用紅色的棺材。
除了黑色和紅色之外,還有黑色和紅色結合的棺材。里面是紅色,外面是黑色。還有一種不上漆的棺材,被稱之為「白板」,是給窮苦人家,或者特殊群體使用的。
很多人都會發現,棺材的橫板上面會寫著「福」或者「壽」的字。其實,這兩個字的主要作用是區分性別。
正常來說,棺材橫板上面寫著「福」字,就代表是女性,如果寫著「壽」字就代表是男性。當然了,也有個別地區講究福壽雙全,會在棺材頭寫「福」字,在棺材尾寫「壽」字。
棺材的的造型很奇特,一頭高一頭低,一頭大一頭小,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造型呢?之所以這樣設計,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
1、寓意「有頭有尾」
棺材頭部又高又大,而棺材尾部適當收窄。這樣的設計,才符合「有頭有尾」的寓意。
2、材料限制
最早時候的棺材,人們是直接砍伐整棵大樹,然后在中間砸出一個大洞,把遺體直接放進去。而大樹的樹頭比較粗大,樹干比較細小,因此就有了「一頭高一頭低,一頭大一頭小」的情況。
而后續的棺材就是按照這個造型來不斷優化,因此市面上的棺材,不管色澤和做工有什麼不同,造型都是大同小異。
3、符合人體力學
因為上半身需要經常勞作,手臂肩膀的活動幅度會比較大,并且上半身比下半身寬大,因此需要比較大的空間。
在棺材的設計上面,完全是考慮人們活著時候的生活習性。為了讓逝者躺在里面能夠舒服一些,所以才設計成上半部分高大,下半部分低小的造型。
4、對逝者的尊重
棺材之所以設計成一頭高一頭低,是為了符合人體平躺的特征。即便人已經死去,不過頭朝上而揚起,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相對來說,寓意比較好,也是對生前的肯定。
棺材是盛放遺體的容器,更是寄托了生者對逝者的尊敬和哀思。棺材之所以會設計成「一頭高一頭低,一頭大一頭小」,就是為了逝者能夠躺著舒服,也為了能夠擁有好的寓意。
因為現在土葬已經減少很多,木制棺材也相對應減少。但是,棺材的傳統、習俗、寓意,依然需要傳承下去,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