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鎮復興的核心不在于建筑和空間的更替,而在于能否形成激發人的活力的那些要素:就業機會、駐留場所、煙火氣息。在丁柵,我們希望構建一種基于產業導入并在地循環的新型「城鄉協同」模式,運營前置結合空間重塑,在老集鎮營造回得去的新家園。
▼項目一瞥
地處滬蘇浙三地交界,水鄉SOHO所在的浙江丁柵鎮,在經歷城市發展要素單向虹吸后成為空心化鄉鎮,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發展機遇中,作為未來「浙江范例」的丁柵希望以可持續的活力融入共同富裕的試驗場。
▼從丁柵老集鎮望向場地
▼夜景
在探索城鄉雙向平衡的路徑中,以文旅為抓手的振興路徑已經由烏鎮東柵、西柵的陸續開發,而得到了學術界、市場和公眾的廣泛認同。但另一方面,廣大的國土上散布的卻是那些在人文脈絡、自然景觀、歷史積淀等方面都缺乏特征和辨識度的尋常城鎮。面對這些資質平平的城鎮,我們嘗試尋找一條新的路徑,集研究、策劃、設計為一體,對城鎮歷史生產遺存進行價值認知、空間改造與內容置入,希望以產業的更新為觸點,促使生產要素向鄉鎮流動,漸進式實現生活與生態場景的重建。
▼建筑外觀
▼庭院
01. 價值認知,作為精神坐標的糧倉
作為浙北平原區重要的糧食產地,丁柵于上世紀60年代始建糧倉群落,是新中國建造最早、數量最多的「房式倉」代表之一,其中保留的「素混凝土拱型糧倉」是當時全國首推的新型糧倉類型。
▼丁柵老糧倉
2016年電影《乘風破浪》在此取景,日漸凋敝的丁柵老集鎮以一種被戲劇化了的廢墟感重新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保留時代生產和發展重要印記的老糧倉在成為了電影粉絲和自媒體受眾的獵奇打卡地。隨著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政策的落地推動,這一組逐漸被人遺忘的建筑群落又被時代賦予了新的機遇。
去年春節后,我們受項目建設管理方張法榮老師的邀請,實地走訪了丁柵老糧倉。在現場我們被那種飽經滄桑的氛圍感所打動,在接受了設計任務邀約的同時也迅速達成了設計策略上的共識:通過硬質的空間改造到軟性的內容生產,重新激活糧倉作為農業建筑所保有的「生產」功能,并以農業產業基底重塑當地的精神坐標,打造丁柵精神和創意生活的空間載體,為從前的鄉鎮締造者找到情緒共鳴,也為未來的內容生產者提供體驗與實踐空間。
▼場地環境鳥瞰
▼夕陽下的糧倉
02. 空間改造,共享的智慧糧倉
Space Transformation, Shared Smart Granary
基于先天的生態格局與后天的產業基礎,項目整體定位為創生聚落「水鄉SOHO」,分兩期開發。一期「五創核」規劃總用地面積18285㎡,圍繞丁柵老集鎮,盤活閑置資源,打造「農、文、科、鄉、青」五創空間,吸引創新創業人才集聚。規劃范圍包含一組已廢棄的糧倉及加工空間,及北側的部分傳統民居片區。南側糧倉組團整體建筑群落肌理規整、結構清晰。而中部糧食加工區隨著歷史上的數次加建,已與民居聚落夾合共生,構成如拼貼般的肌理。
▼一期「五創核」規劃總圖
▼改造前場地現狀
▼概念規劃模型
▼共享的智慧糧倉
在建筑的歷史價值、使用價值和結構安全性等一系列甄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既存空間的格局與糧倉原有的功能組織,我們將中部遺存空間定位為未來向全體訪客和使用者開放的知識共享會客廳,南部「房式倉」糧倉組團則定位為知識的存儲器——創業辦公空間。
▼中部遺存空間改造生成分析 +
▼中部遺存空間改造動圖示意
▼從入口區域望向建筑
中部利用除舊-鏈接-介入-點亮的更新策略進行改造,將整合零散的遺存建筑單體為完整的空間序列,形成承載閱讀、休憩、觀覽功能的立體園林。
▼改造前后對比
▼俯瞰屋面
▼水院
▼爆炸軸測圖
▼研究模型
▼首層空間
▼水院
廳——傳統民居「四落戧」原址改建,作為園區的主入口,設計保留如廡殿頂一般的特色屋頂和結構空間,去除外圍護墻體形成入口過廳,象征傳統場所與當代開放空間的碰撞。柱腳包裹鏡面不銹鋼,落于淺水之上,呈現輕盈姿態。
▼入口區域
▼設計保留如廡殿頂一般的特色屋頂和結構空間
院——廳之后銜「田歌水院」。圍繞筒倉設水院,由方、圓兩院內外嵌套為流動空間,短木「風動木簾」與穿孔銹板屏風,營造若即若離的半透空間,在斑駁的筒倉與生態稻田之間,暗示生態與生產的過渡,承載新的生活場景。
▼方、圓兩院內外嵌套為流動空間
▼穿孔銹板屏風
台——將江南鄉鎮的臨水戲台進行現代轉譯,落位于廣場中心,隔岸輻射對岸生活組團,以傳統鄉鎮精神載體,再現「隔水觀戲」的鄉鎮景致。
▼廣場中心的戲台
▼戲台屏風
▼戲台分解分析圖
徑——設計將廠房加建形成的歷史路徑外強化為山徑,由盤桓的外掛樓梯與屋頂步道形成,跨越高低起伏的遺存建筑及數個空中花園之間,直至筒倉頂部的觀景台。
▼改造前后對比
▼筒倉頂部設有觀景台
▼外掛樓梯與屋頂步道
▼墻身節點材料大樣
亭——筒倉之上增設的玻璃觀景亭,形成精神坐標的制高點。在白天,它是人們望向稻田的鄉情歸所,在夜晚,在華燈初上后它將點亮鄉鎮,成為歸鄉人可以望見的活力燈塔。
▼筒倉改造前后對比
▼玻璃觀景亭
▼夜景
▼筒倉頂部玻璃平台墻身節點
03. 類型疊合,一體化的微更新
在南部「房式倉」糧倉組團,在規整空間結構的前提下,重建景觀與公共活動場所。
▼南部「房式倉」組團重現臨水而居的江南圖景
▼補完糧倉肌理的鋁屋咖啡廳
▼咖啡廳夜景
同時增建緊臨稻田的農創空間「田歌陽台」,以原有廠房的拱形元素為母題,建筑通過尺度過渡與綠植屋面融入周邊生態稻田。
▼與稻田自然銜接
© line+
室內與景觀均強調「微介入」。室內設計不止于對材料的延用,而為重新塑造場域精神。
▼改造后的筒倉內部,「入境」概念:延伸空間精神維度
▼改造后的書吧,「破境」概念:內外景象對望的沖擊感
在此,設計以融入當代元素,創造多元情境內容的方式,將老建筑重新打造成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多元空間。
▼改造后糧倉分解分析圖
▼室內空間改造前后對比
▼老建筑分解分析圖
▼改造后的辦公空間
景觀設計在設計語言上,弱化硬性設計的堆砌感,利用本土的材料與植物,營造出「城市荒野主義」的水鄉文化景觀。
▼水鄉景觀
© 陳曦工作室
景觀作為貫穿建筑之間的脈絡,選擇盡量留白、退讓為主的手法與理念,使建筑內外空間自然銜接,形成更為完整的空間氛圍。
▼從田野望向建筑
© 陳曦工作室
04. 內容置入,認知與期待的煥新
Content Placement, Cognition and Expectation Renewal
2023年伊始,多個創業團體集中入駐,其中,姚莊鎮18個村集體出資1800萬元入股體內微型機器人全球領先企業,開啟村集體資本與高新科創企業的互惠合作。此外,姚莊鎮第一家「星巴克」落戶水鄉SOHO,民間文化藝術展與縣政交流沙龍的開展,讓鄉鎮群體對姚莊的認知與期待同空間一起煥新。
而作為」長三角一體化」三周年建設示范成果之一,水鄉SOHO已先后迎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及省市縣各級黨政機構的參觀考察,其促進城鄉融合的模式制度創新,也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樣板而將繼續完善推進。
結語
丁柵水鄉SOHO的實踐嘗試跳出傳統的基于「風物特產」的鄉村振興模式,在政策和運營的加持下,暢通城鄉活力要素的雙向流動,重新整合資金、土地、人力等發展要素資源。如今水鄉SOHO一期「智慧糧倉」已投入運營,商業配套以及二期組團也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之中。
▼投入使用的建筑
隨著一家家企業的入駐和年輕人的回歸,我們最初的模糊設想似乎正逐漸清晰起來。希望這一被賦予了新使命的舊糧倉能夠為探索更具普適意義的城鄉協同之路提供一份新鮮而真實的樣本,也能持續地用來自「燈塔」中的微光,照亮來大城小鎮的青年們的歸鄉之路。「丁柵上河圖」,正方興未艾。
▼完整長軸卷
▼規劃總平面圖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其他層平面圖
▼立面圖1
▼立面圖2
▼剖面圖
項目名稱: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丁柵水鄉SOHO 智慧糧倉
建筑設計:line+建筑事務所(1#-3#樓)、MLA+畝加(4#-12#樓)
室內設計:line+建筑事務所(3#、4#、8#-12#樓)、MLA+畝加(5#-7#樓)
景觀設計:line+建筑事務所、MLA+畝加
主持建筑師/項目主創:朱培棟
業主:嘉善縣姚莊鄉村振興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項目管理團隊:浙江藍城有道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項目運營方:杭州宏逸文商旅發展有限公司
初步設計合作單位:杭州歐本結構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結構)、杭州明捷普機電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機電)
施工圖合作單位:浙江聯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位置:浙江,嘉善
設計周期:2022/02-2022/07
建設周期:2022/05-2022/10
結構:框架結構、鋼結構
材料:銹板、涂料、木材、鏡面不銹鋼、玻璃
攝影:陳曦工作室、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