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位置:北京
建筑面積:144㎡ 使用面積:122㎡
花哨的條紋瓷磚、沉悶的墻飾面、少得可憐的儲物空間、不分離的衛生間……
屋主夫妻買下這套精裝二手房后發現,雖然房子的狀態不錯,但和理想中的居住空間大相徑庭。只靠定制和軟裝完全無法拯救,干脆全部打掉重來。
屋主和我們一拍即合,在「居住需求和生活習慣」階段就溝通了很多輪。深入了解后,優化布局、規劃收納、施工落地各階段循序漸進,最終為他們設計出了可以居住15年的家。
改造亮點:
1.客餐廳收納擴容,平衡空間尺度,打造娛樂休閑中心;
2.縮小主衛面積,打造開放書房;
3.微移次衛墻體,高效利用過道,最小臥室改成衣帽間;
4.主衛、次衛三分離設計。
玄關吊平頂,兩側的門洞承重墻分別被定制柜和柱體造型包裹,一直一弧,簡單明朗。
玄關柜滿足了二人的鞋子和行李箱收納。因為男屋主未來會在客廳鍛煉身體,這里特意定制了洞洞板,來存放啞鈴等健身器材。
入戶門正對面的柜體則用來存放外套、帽子等出門衣物。旁邊特意設立了展示位,屋主可以隨時更換喜歡的手辦或風水擺件。
女屋主從事設計工作,喜歡看當代藝術的展覽,尤其鐘愛Olafur Eliasson、Wolfgang Laib等藝術家。所以我們用曲面墻包裹住了原有的墻體,增加空間的藝術氛圍。
在未來,這面墻前可以放燈光藝術裝置,或者投影出迷幻的流體光影,讓空間靈動起來。
42m²的一體客餐廳足夠大,不過,大就好用嗎?
精裝房沒有細致化的收納規劃,空間越大反而越亂。
同小區鏡像戶型居住后的混亂景象
我們拓展了西廚的空間,來分散中廚的儲物壓力。定制柜從玄關柜延伸至室內陽台,讓空間不被門洞打斷,整體感更強。
因為兩位屋主平時以中餐為主,所以西廚不設灶具。櫥柜主要用來囤放整箱礦泉水,還有單位和親戚送來的整箱水果和農副食品。
因為屋主家平時不常聚會,不需要長餐桌,所以我們選擇了島台+4人餐桌的組合形式。采用橫向布局,和西廚的長度比例更和諧。
島台的底部做了柜子,榨干收納空間。人多聚會的時候,還能再放兩把吧台椅坐坐。
中廚只有6m²。屋主的分工習慣是一人備菜,一人炒菜,所以我們設計了超長的操作台面。灶台對面用來放小家電,水槽對面用來備菜,這樣兩人就不會胳膊肘打架了。
客廳是兩人的主要娛樂區,玩體感游戲、健身都在這里。未來2~3年還可能會有寶寶出生,所以我們設計得很靈活,沙發和小邊幾都可以隨意移動。
電視柜旁預留的插座很充足,為未來的游戲機、網絡盒子、家庭影院等產品的入住做好充足的準備。
改造前的主衛里,洗手盆、馬桶、淋浴、浴缸共處一室,近8m²的面積,堪稱豪華。過道的凹位是開發商留給屋主做衣柜的位置,儲物面積還沒有過道大。
屋主沒有使用浴缸的需求,卻希望有一個開放式書房和一個衣帽間。我們調整了兩處墻體,最大限度減少無用的過道面積,增加儲物空間,最終打造出了40m²的主臥套間。
我們縮小了主衛的面積,空出一間開放式書房。開放式書架層板間隔很大,用來存放女屋主的大尺寸設計畫冊剛好。
女屋主對光很敏感,睡眠輕,所以我們讓光從吊頂的邊緣,通過墻面漫反射出來,更顯柔和靜謐。
主衛被縮小后,所有尺度使用起來都剛好。
最小的次臥成為了衣帽間。為了利用更多的過道面積做收納,我們移動了臥室和次衛之間的墻體。
這樣一來,在不影響行走寬度的同時,過道還有了收納功能,整面墻平整且統一。
女屋主的梳妝台設立在衣帽間中,轉一圈就能完成出門穿搭和妝容。梳妝台左側是薄高柜,非常適合用來放窄小的化妝品、護膚品。
我們根據男女屋主的衣物、床品的數量,以「掛衣區為主,疊放區為輔」設計了內部分區。
精裝房可以滿足拎包入住,但千篇一律的設計滿足不了長久的生活。「能住」和「生活」之間,相差了無數個關于喜好、習慣的細微之處。
一切從頭開始,去換一個住進去舒適有序,貼合自己的模樣的家,到底值不值?想必在做這個決定時,居住者心中就已經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