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200㎡的海邊山村民房改成民宿,海天一色,令人無限向往

Cola 2023/02/16

2018年初,久舍營造工作室受邀在舟山定海的一個海邊山村設計一座200平米左右的民宿接待中心。業主要求該中心除了滿足基本的到店登記入住,還需滿足約二三十名客人的早餐與下午茶活動,并且有條件作為臨時展廳使用。

▼山林中的建筑

項目場地為山村最高處一塊從東北高西南低的山坡中平整出來的台地,平面為南北方向略長的近方形狀,面積約400平米。廢墟基址成一字型占據北側近一半場地,空出南側的平地。場地西側長向緊鄰村路,且自北向南與不斷降行的村路形成約2-4米的高差,通過從西南角貼邊向北伸出坡道與村路相連。場地隔路為進入村內的下行步道,路肩下方的高大樹冠和步道邊的二層房屋一道,將基地西側的海景幾近遮蔽,只在西南角的樹干間,透露出山坡更低處一些樹木的冠頂亮光。而在其他方向,起伏的山體與雜樹林形成了高大緊密的自然屏障,將場地圍合并在上空收束,框出一方天空。


▼海邊山村(左下角山林中屋頂為定海台房)

整個場地,不僅體現出一種面向西側道路(以及遠處不可見的海面)的」方向性」,其相對道路的抬高以及相對山林的下沉,又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對山體水平切片的」地層感」。


▼場地原狀與地下方的村路(右側紅磚堆上方台地為場地)

可變的功能意味著通用常規的平面形態。面對只有模糊感受的平坦基地和幾無特色的山林環境,如何讓建筑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既與場地的氣質契合,又能獲得超越日常的豐富空間體驗,還能保持和提升我們堅持的建筑學品質,成為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


▼場地與建筑軸測

化整為零
Break up the whole into parts

根據以往在村里建設的經驗教訓,新建筑進入鄉村,需要盡量避免讓其呈現一種相對村宅在體量、尺度上的強勢,才能提高在建造過程和后期運營中與原住民的融洽度。何況,我們這次的基地位于進村的必經之路,且有居高臨下之勢,更需要對體量、尺度等問題加以回應。


▼鳥瞰山林中的建筑

我們首先利用場地與道路的高差,將需要在內部以房間形式分隔出的衛生間及廚房等輔助功能下沉,剩余的接待與餐飲、展覽功能基本通用,就可以在上部更加自由地進行空間布局與形體組織。這樣既獲得了上部空間操作的自由,也減少了暴露在」地面」上的體量和面積。之后,我們將上部空間的體量進一步化整為零,切分成三個日常房間尺度的矩形小體量,再兩兩對角咬合成一串整體。


▼首尾咬合的三個旋轉體量

三個體量中每一個的平面輪廓都比村中常規農宅的尺寸要小,且立面由與附近輕工業園區廠房類似的豎向金屬波紋板包裹,細窄的波長讓其擺脫了人們對工業建筑的慣性記憶,產生既抽象又細膩的多層次視觸感。三個體量南北前凸,中間退后,在平面上圍合出朝向西側大海的」空院」,明確出建筑形體的主朝向。南部的體量相較北部進一步后退,讓出場地上保留的一排雜樹,與原有坡道共同建立出入口空間。咬合的動作使得建筑輪廓變得曲折豐富,原本平直的外部自然山林景觀因此有了從室內觀看的多種視距。


▼從停車場方向看建筑(近處體量下方為廚房等輔助功能)

▼外部明確的體積感

在豎向上,三個體量逐層抬升,分別位于不同標高的台地之上。內部台地側面混凝土細木模板的橫紋延續并強化了一種山地地層的感受。最高的台地下方是隱藏在基座中的廚房、衛生間。台地間通過處于平面咬合部分的台階連接,外部毛石砌筑的台地則直接從其邊緣設台階構成連續的」山路」。台地的三個標高在室內外一一對應,使場地的」地層感」在內外延續。三個台地由南向北的連續抬升,如「補山」一樣,降低了原本場地與北側陡坎的巨大高差,作為基座,也為上方體量獲取更多光線與更開闊的景觀創造了條件。


▼三個體量逐層抬升,分別位于不同標高的台地之上

反向雙坡屋面
Butterfly roof

僅僅是三個普通體量在平面和剖面的咬合,還不足以支撐我們對內部體驗豐富度的期望。我們還希望找到一種可以從結構層面整合外部和內部空間體驗的整體策略。最終,我們找到了「反向長短雙坡屋面」這樣一種特別的思路。毋庸置疑,反向雙坡屋面可以使建筑從外廓上獲得一種陌生感與識別度,讓建筑的圖像易于傳播,但更令人驚喜的是其在內部的視覺表現,以及在內外空間的連續感受中發揮的綜合作用。

▼入口體量的正立面 – 反向雙坡屋面的建筑廓形

反向雙坡屋面沿體量的長向展開,屋脊梁下探并縱貫房間上空。梁上兩邊連續的斜向膠合木椽與木望板共同構成淺白色空間中最具吸引力的視覺對象。同時,傳統雙坡屋面或單坡屋面對下方空間籠罩所形成的內向聚合感,也反轉成為一種向前后立面及外部自然擠壓的外擴感。當三個體量以長向首尾咬合,連續轉向的屋頂似乎旋轉起來,內院景觀向建筑的滲透與室內向外圍山林的離心力同時出現,一種強烈的室內外的交融感得以建立。


▼自然與人工的台地及上方的體量

▼立面材料的并置

▼反向雙坡屋頂的交接

我們進一步將空間中下探的縱梁與相鄰體量的平面輪廓進行對位關聯。最終,每兩個相鄰體量中,較低的內部縱梁,都會一直延伸到較高體量的立面墻體中去;而另一條空間中的垂直梁,則與之前的縱梁結合,與立面圍合形成空調設備的吊頂面。同時,這條梁也會延伸到較高體量的另一立面墻體中去。通過內部空間線性縱梁與面狀立面墻體的形式整合,室內與室外被更加緊密地編織在一起。

▼從室內穿進立面外墻的空間梁

▼從第二體量斜看第三體量

開洞法
Fenestration

因為空間功能的通用,立面的開洞可謂非常自由,似乎可以隨意塑造出極其復雜豐富的內外界面。但只求豐富其實不難,難的是豐富性背后各要素的意圖指向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可讀。同時我們也相信,越是以簡單要素產生的豐富,越可以使體驗者產生閱讀體驗時的愉悅感。


▼展開內立面(虛線表示豎向標高上的對位關系 )

所以,我們首先根據室內空間與外部地形及景觀的關系,設定了立面門窗洞口的大致位置。之后,引入平面模數、歸納高差,將洞口的大小、位置、比例都逐一精確化。首先,從豎向上,三個體量間的地面高差被設定為0.9m,這既是固定傢俱如吧台餐島的高度,也是窗台和欄桿的常規高度。空間中下探縱梁和設備吊頂的高度都被設定為3m,這樣在相鄰高低體量的交匯處,縱梁離地的高度就會隨著台階的上升,從3m逐漸變為2.1m,從而引發明顯的身體互動感受。

因此,我們以0.9m、2.1m和3m這三個尺寸為基準,制定了立面開洞在豎向上的五種規則:2.1m高或3m高的落地門窗洞,0.9m高的窗台、3m高的窗頂,從2.1m高的窗台一直到頂的高窗,以及從3m高的窗台一直到頂的高窗。隨著台地高差的變化,各種地面、欄桿、窗台、洞頂、梁底、吊頂之間,將產生異常豐富的標高對應關系。其次,從平面上,我們設定1.5m的模數網格控制了所有的外部開洞與內部平面的邊界,這使得體驗者在內部移動過程中,常常可以意識到一系列相隔甚遠的邊界之間的對位關系。


▼從第一個體量正交看向第二、三體量

▼從第三個體量正交回望第二、一體量

對豎向標高的控制以及對平面的模數化對位,讓三維空間中看似無規則散布的洞口等各種建筑要素統合在一張隱藏的秩序之網中,使體驗者在內部不斷意識到一些遙遠但微妙的呼應,逐漸發現簡單體量內暗含的新的視覺層次,增加了體驗者對空間的閱讀樂趣。


▼木椽之間的電動通風開啟扇

同時,對于這些洞口,我們將常規的開啟通風功能剝離(利用上部的木椽之間電動開啟通風扇進行通風),再通過對洞口固定玻璃構造的細化,弱化其表達,使其作為空氣界面的玻璃的物質性幾乎消失,室內與室外似乎完全貫通。雖然墻壁還有厚度,但由于窗洞邊緣與吊頂體量的共同限定,剩余的墻體幾乎都以抽象的白色」板片」出現。墻體之間、墻體與屋頂、地面之間,都形成了去構造化的」搭接」關系,這又進一步弱化了洞口本身的存在(洞口變成了墻體板片搭接之后的剩余)。而建筑外部簡單明確的體積感,也從進入建筑內部的那一刻就突然消失了,內外的反差極大,使整個房子在內部顯得異常輕透,真實的空間深度也變得模糊。

▼開洞與周邊景觀的關系


▼內部輕透的空間

▼模糊的室內外界面

▼極度抽象的固定玻璃窗框

▼板片化搭接的抽象墻體與洞口

結構的顯隱
Structure, explicit / invisible

整個建筑的主體采用鋼框架結構形式,單跨單層的簡單體量讓幾乎所有的梁柱都可以被立面內外的多層材料覆蓋而隱藏在墻體之中。但每個空間內的上部,還有兩根分別從長向和短向水平跨越房間的鋼梁,短向為主梁,長向為次梁。他們寬度相仿,高度有明顯差異。在設計中,我們選擇將長短梁底部齊平連接,讓吊頂的底面也與之齊平,并脫縫統一刷白;次梁整體在空間中暴露,而主梁的側邊以白色墻板覆蓋,并與下掛的片墻及設備空間側壁整合。這讓主次梁的結構作用在視覺效果中產生反轉:主梁消失在墻板和吊頂中,只露出底面的寬度,而縱向次梁成為了空間中的主導結構,這進一步將房間的尺度感受拉長變大。這類操作,并不是簡單的受力或構造層面的考慮,而是將結構的物質與形式進一步抽象、精分,并重新編織進新的意義系統,統合著影響空間的綜合效果。

▼掀頂爆炸分解圖


▼主次梁的顯隱

▼次梁成為空間中的主導結構

▼從底部仰視主次梁的交叉

在中間體量空中的縱梁下方,我們設置了一根超細的實心不銹鋼柱,它不僅起到搖擺柱的作用,幫助托起整個室內空間中最長的一根梁,甚至也可以在台風時,起到拉住屋頂的作用。除了具體的結構作用,它還將上空的飛梁與體驗者的肉身連結,將抽象的視覺感受轉為手握柱身的觸感。更重要的是它與立面唯一一塊正方形固定窗扇的關系——當一位體驗者面對方窗,依柱而立,他面對的是被樹冠遮擋著的大海方向。


▼不銹鋼柱與海的方向

▼不銹鋼搖擺柱

▼不銹鋼搖擺柱柱腳構造

▼夜景鳥瞰

▼總平面圖

▼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典型墻身構造

項目地點:浙江·舟山定海
項目規模:208㎡
項目類型:民宿接待中心
建設時間:2018-2020
建筑設計:久舍營造工作室
主持建筑師:范久江、翟文婷
設計團隊:范久江、翟文婷、楊孝唯、余弘毅、黃鶴、張瑩瑩、王勝濤
結構設計:周金將團隊
設備專業:花勇剛(水)、李春嬌(電)、王超偉(暖通)
駐場建筑師:余弘毅、王勝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