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清明節臨近,都會開始下雨,只不過今年的雨來得稍微早一些。
今年的清明節,在陽歷4月5號,在農歷閏月15。因為今年有一個閏二月,而清明節則剛好在閏二月。在民間,有「閏月清明不上墳」的說法。因為「閏月無月」,閏月清明上墳很不吉利,老祖宗會送不到子孫后輩燒的紙錢。并且,閏二月是「重月」,閏月清明上墳,屬于「犯重」。
村里的老人說,今年的清明是罕見的 「3節相遇」。3節具體是指哪3個節日?分別是: 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晉國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戰亂在外流亡19年。這期間,大臣介之推不離不棄。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甚至把自己的腿肉割下來給重耳,這才讓重耳不至于餓死。後來重耳當上了國君,就是后世聞名的「晉文公」。這個時候介子推反而不求功名,隱居到山林里面。
晉文公多次邀請介子推出山為官,卻被他拒絕了。為了逼迫介子推下山,晉文公想出了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下山的主意。沒想到,介子推寧愿燒死也不愿意下山。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規定這一天「禁火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要干嘛?
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寒食節期間禁止煙火,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著寒冷的食物。寒食節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正常都在清明節的前后一兩天。而今年的清明節是閏月15,剛好和寒食節撞上。
寒食節的意義
寒食節期間禁煙火,而上山掃墓則需要燃燒香燭紙錢,就需要燒火。比較注重寒食節的地方, 會選擇提前或者推后上墳。
寒食節除了紀念介子推的忠義之外,也有宣傳預防火災的意義。這一天把煙火熄滅,也反映了人與自然,能夠更加和諧相處。
上巳節也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華夏子孫要去黃帝故里,尋根拜祖。
上巳節尋根拜祖,是為了弘揚人人尊重祖先的「孝道」傳統。早期的時候,上巳節當天,古人要去河邊沐浴,祈求祛病除災。然而,這個時間段天氣還比較冷,河水更是冰涼。于是,慢慢改成了「曲水流暢」,不需要沐浴,在河邊吟詩詠頌就可以了。
上巳節的時間
上巳節在辰月的第一個「巳日」,而今年的清明節,剛好在辰月的「葵巳日」,剛剛好和上巳節撞上。
少數民族的盛大節日
可能很多人對上巳節并不熟悉,不過,上巳節是很多少數民族的盛大節日。比如,廣西壯族,就把上巳節定為法定節日。在上巳節這一天,壯族會對歌、吃五色糯米飯、辦酒席等等。對于壯族來說,上巳節可能比春節還要重要。
對于清明節,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孝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清明節祭祖、掃墓,則是「孝道」的具體表現。
清明節要干什麼?
清明節的時候,人們準備好鮮花、酒水、酒肉食物、瓜果、香燭紙錢等祭品。以家族多單位,到祖先的墳墓前面進行祭拜。同時,還要給祖先的墳墓進行打掃、修繕。并且還需要進行添土、掛紙。
清明節的意義
上墳、掃墓,是子孫后代對祖先的一種緬懷和感激,也是對祖先所做奉獻的一種肯定。它是一種孝道的傳承,可以通過這種形式教育子孫后代,要尊重、孝敬長輩,傳承中華美德,提高家族的凝聚力。
清明節的注意事項
清明節上墳、掃墓也是有不少的注意事項。比如:不穿色彩鮮艷的衣服,不穿新鞋子,不帶年紀太大的老人,不帶太小的孩子,不帶孕婦。古代的時候,還講究女婿不上墳。
燒紙的時候,要提前畫個圈,留一道口子朝向墳墓。燒紙的時候一定要燒完,剛燒完不能用腳踩。一定要預防森林火災,確定好煙火全部熄滅之后,才可以離開。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所謂的「3節相遇」,分別是指: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